发表时间:2022-04-25 来源:今日桐庐
朱建平:从事食用菌行业多年,认真专研食用菌种植技术。其探索的“黑木耳—水稻”轮作技术是一项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也是发展循环农业和“千斤粮 万元钱”的重要模式。曾于2015~2017年参加浙江大学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带头人知识更新培训班、浙江农民大学培训,浙江省食用菌产业(菌种生产)培训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浙江省食用菌新技术培训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等培训,获评农民高级技术员,果、茶、桑园艺工,农产品经纪人(中级),农产品经纪人(三级)等职称,发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现代农村发展模式探讨《基于桐庐农发粮油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论文,《稻鳖共生米浙江好稻米》获得浙江省农业厅金奖。
从初入食用菌行业的“菜鸟”起步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在百江镇联盟村的稻田里,在一个个木耳菌棒上密密麻麻地挤着一朵朵腹面黑亮的黑木耳,软中带韧,好似枯木开花。
“现在正是采摘的时候。当耳片背后出现白色的孢子,达到八成成熟时要及时采收。若待耳片伸长或向上卷时再采摘就会影响质量和产量。”皮肤黝黑的农民高级技师朱建平一边用刀片在耳基处割下木耳,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这黑木耳可是个好东西,药用价值高,平常吃了也能益气强身,有活血的功效。”
种植这些木耳的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生产食用菌的合作社,于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种植业“五园”省级示范基地。无论是从基地的规模化,还是环境整洁、生产绿色、管理规范、产品优质等方面来说,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名字中的“专业”一词都名副其实,在50亩田里种植黑木耳,这在浙江省范围内规模都是屈指可数的。
如今,合作社的食用菌产业已是产量稳定。但在2008年,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作为掌门人之一的朱建平对食用菌类的种植技术却是一窍不通。
朱建平生于1979年,如今43岁的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利落与坚韧,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做事风风火火,不拖泥带水。“也许跟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时间长有关系。”说起以往的经历,朱建平说初中毕业后他就放弃了学业进入一个厂里上班,当时他不过十几岁,年纪小又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大学里自然吃了不少“苦头”。当同龄人还在象牙塔中求学时,他早已在社会上学会了一套生存法则。“那时候年纪小,心高气傲不服输。”也许是本性使然,从小他就是与困难死磕到底的性格,从不轻言放弃。
2008年,在接触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后,他决定回归家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合作社,一头扎进了田地里。在这以后的14年里,他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谱写着自己的“新农人”故事。
“当时我们想成立一个专门种植食用菌的合作社。但对于种植食用菌,没有经验,缺乏设备,大家一窍不通。”朱建平表示,一开始所有的合作者对于食用菌行业都是一知半解。当时听说黑木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种植技术又不复杂,朱建平在考察过其他黑木耳种植基地后觉得这是一个投入少、回报高的行业。回来后,他便立即购买了相关设备、5万袋黑木耳菌棒,打算大干一场。
拌料、灭菌、接种、发菌管理、采摘……尽管对于黑木耳的种植技术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朱建军还是种出了第一批木耳,这让他非常有成就感。然而这种成就感却在黑木耳上市销售遇滞时被彻底粉碎了。
跌倒重来再挑战
“当时购买的黑木耳菌棒价格在2.3元/袋,这个进价其实已经很高了,以至于后来黑木耳拿去卖时,按市场价基本没有利润。”朱建平说,要按照市场价来卖,就意味着亏损。而且由于黑木耳种植技术缺乏,当时黑木耳的产量也达不到预期,算上购买设备,购买原料,采摘工人的工资,他的第一次黑木耳种植以亏损8万元惨淡收场。
毕竟是踏足一个新行业,对黑木耳种植一无所知,对市场缺乏相应的预估,失败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当时,身边人也劝他,你一个外行人要去涉足一个完全不懂的行业,想赚钱何其困难,不如早早放弃,去做别的擅长的事情吧。
然而,朱建平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身经百战”,养成了倔强的性格。第一次种植黑木耳的失败激起了他的求胜欲,越是在哪里跌倒,他就越要从哪里站起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第二年,朱建平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又购置了近300万元的机器设备、新的大棚、尼龙膜等,进一步改善种植的硬件设施。同时,还聘请专门的技术员驻点,从拌料环节开始,每一个环节自己都参与其中,起早贪黑跟着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猛下苦功。
要说黑木耳的种植,接种是整个种植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接种的存活率直接影响到黑木耳的品质与产量。而接种没有机器操作,需要全手工进行,且需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所以这些工作都基本在夜晚操作。
“把菌棒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就是接种这个流程了,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菌棒不被污染,又要保证存活率95%以上,难度可想而知。”朱建平表示,食用菌不同于其他行业,受到成本、原材料以及市场供应的影响,如果黑木耳的存活率不能保证在95%以上,就意味着这一季的木耳存在亏损的可能。
经历过失败的朱建平不愿再次重蹈覆辙,而想要获得预计的产值,就必须保证接种的菌丝存活率。
“接种前菌棒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剂的浓度也很有讲究,浓度高了菌丝受损,浓度太低没有灭菌的效果。”朱建平介绍,在接种的过程中,手上不能有汗,汗液中携带细菌,一旦沾染菌棒就有污染的可能。
要在半夜进行接种,又要保证手上不出汗,这个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会邀请专人上门接种,但是对于种植流程中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环节的了解,朱建平不输任何一个技术员。
每年8月份购置菌棒,第二年4月开始采摘,在这期间,朱建平边做边学,摸透了黑木耳生长的规律。
于是,在第二年黑木耳成熟的季节,当看到一丛一丛的黑木耳从菌棒上长出来时,朱建平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一次成熟的黑木耳肉质肥美,产量也达到了预期,朱建平用一年的时候扭亏为盈,将规模化种植黑木耳这项业务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
套种实现“千斤粮 万元钱”
冬闲田里,刚收割完的水稻田还残留着粮食成熟后留下的阵阵余香,而田埂里的黑木耳菌棒上,一朵朵黑色的小花朵已悄悄爬满了整个菌棒,这正是水稻与黑木耳套种交织出的田园画面。
“以前水稻与小麦套种时,冬闲种的小麦一亩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朱建平介绍,水稻与小麦套种是田地里的常规“CP”,以往他们也是这样操作的。
直到有一次,专家下乡来走访时无意中提到一句,为什么不能将黑木耳与水稻套种起来,把水稻收割后的秸秆铺在田里,通过这些菌菇发酵,让田地吸收到发酵后的营养,从而改善土壤的质量。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只听过稻鳖共养,稻鱼共生,可水稻和黑木耳的组合他却从未听说过,这样新奇的组合是否会带来“1+1>2”的效应?
说干就干,在试水一季水稻黑木耳套种后,他在50亩稻田里放置了50万袋黑木耳菌棒。没想到,在收获的时候产值居然有3万元之多,相较于套种小麦,种植黑木耳的收益要翻几番,这让朱建平又惊又喜。
“这就是老话中所说的‘千斤粮,万元钱’。”朱建平说,于是水稻黑木耳套种的模式就在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固定了下来。
在50亩田里套种黑木耳,这在杭州地区的合作社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在黑木耳成熟的季节,一季采摘就需要上百个工人,朱建平聘请了村里人来帮忙采摘。
“一个菌棒一年要采摘4~5次,而黑木耳一成熟就是一大片,必须赶季节。”朱建平说,田里种植的黑木耳完全就要靠天吃饭,一定要赶着连晴的日子才能采摘,否则黑木耳的产量就上不来。因此,朱建平专门雇了20多名工人在黑木耳成熟的季节采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产业效益也连年稳步提升。
经过连续5年大规模种植黑木耳,朱建平本人也成为了这方面的“土专家”——他获得了农民高级专业技师称号。
种出比人还难“伺候”的香菇
2018年,不安于现状的朱建平又把目光瞄准了利润更高的香菇种植。香菇在政府保障的菜篮子工程名单中,有政府兜底。所以,朱建平放手一搏,在种植香菇的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黑木耳与香菇都是菌类,菌丝培养与种植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况且在种植黑木耳的过程中他也摸索出了一条食用菌菇与水稻套种的新道路,对于香菇种植,朱建平可以说是信心满满。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种植过一季香菇后,朱建平却叫苦不迭起来。不同于黑木耳的室外种植,种在大棚里的香菇更为“娇贵”。
“种植香菇每年4月份就开始菌棒管理。菌龄150天,这150天中,热不得,冻不得,需要仔细看护才行。”朱建平表示,6个月的香菇生长周期中,每天都要固定时间开棚通氧,等到太阳下山气温降低后又要关棚保温,香菇十足是一个“生长在温室中的花朵”。“冬天时,如果看护不当,小菇蕊被冻死后就会腐烂从而影响整个菌棒的产出率。而夏天天太热菌丝会被热死也无法达到预估产量。”朱建平说,在出菇时,还需要每日进行手工采摘,采摘后再进行菌棒管理。
娇贵的香菇比人还难“伺候”。而事实上,朱建平每天早上6点半就到合作社,来得比工人还早;调试设备,保养设备,晚上下班又比工人晚,要做好所有的收尾工作才能回家。他的精力全部付诸于香菇上,可以说,在家庭中,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
说起不顾家,朱建平满脸苦笑:“年纪大的工人不懂机器操作,年纪轻的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没人干只能自己上。”设备调试工人的短缺,这个缺口只能由爱学好学的朱建平自己顶上,毕竟,在合作社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中,他是年纪最轻的一个。
得益于勤学好问的性格,很快机器调试这项工作他也熟门熟路了。
“一开始,我们是通过人工+机器的模式来运作的,后来不断引进新机器,发展到机器+机器的模式。到现在引进了全自动的设备,也算是走上了数字化发展的道路。”朱建平说。
数字化发展几乎是所有企业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机器换人,虽然人工成本降低了,但是机器设备却需要专人管理,朱建平唯有亲自上阵担当机修工。5年时间,他从一开始懵懂无知的“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师傅”。
“一开始发现问题还需厂家来指导怎么操作,到后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反馈给厂家,厂家在生产下一批设备的时候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改善设备。”成长的经历让朱建平颇为自豪。
有人说过,当你在困难面前倒下,它就成为了你的耻辱,而当你战胜了困难,它就能成为你的财富。对朱建平来说,种植菌菇的这些年,每一段经历都为他的人生旅途点缀上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也正因为朱建平的悉心呵护,这些香菇也以最佳的品质与超额的产量来回馈他。5年来,合作社平均每年香菇的销售额均在300万元以上,年均产量也达到了50~60万斤。
300多万元的销售额,让不少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纷纷向朱建平取经,想加入这个行业。但朱建平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踏足的行业,很多人只看到了我们香菇高额的销售额,却没看到我们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的确,正因为有了朱建平这样的“新农人”愿意扎根土地,愿意重拾农业,桐庐和诚食用菌专业合作才能成为菌菇类合作社中的龙头企业。
“我就是一个农民,没什么特别的能耐,但是菌菇种植这个行业,我会一直继续下去。”用朱建平的话来说,农业这条道路,他将持之以恒。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